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公司新闻 > 正文

跨专业深度融合构建“赛创一体”创新型信息类人才培养

2018-01-07 16:01:11
  高等职业院校信息类专业,是信息产业人才输出的主要源泉。如何提升高职信息类专业毕业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也是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

  日前,2017年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候选项目公示揭晓。重庆广播电视大学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喜获一项一等奖,四项二等奖的好成绩。《校企全程协同打造信息类多专业融合平台 构建“赛创一体”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获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校企全程协同打造信息类多专业融合平台构建“赛创一体”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这一教学成果。针对信息类专业双创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培养载体和长效机制,跨专业技能型人才匮乏、教师社会服务能力不够等问题开展研究。

  通过校企全程协同组建信息大类多专业融合的培养平台 —— “因仑班”和“竞赛双创联合工作室”,实施跨 专业融合导生制,构建“赛创一体”人才培养机制,在高职信息类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中探索出一条新路。
 

校企全程协同

实现信息类多专业深度融合

  职业教育是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在信息类专业也不例外。

  但是,信息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缺少合适的载体;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培养信息类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缺乏,教师技能与企业需求无法找到合适的契合点等问题也是成为信息类人才培养的“拦路虎”。

  怎么解决这些问题,也成为各校不断探索的动力。
 

  对此,该成果主创人员胡方霞表示,结合学校信息类五个专业实际情况,依托学校两个市级基地——嘉陵江创新创业基地和九龙创意产业基地,与校企合作单位全程协同构建了包含“因仑班”和“竞赛双创联合工作室”的多专业融合培养平台,既提供信息类跨专业的复合型学习资源,又从竞赛项目中为创新创业实践项目挖掘适当载体,解决了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难题。

  据了解,与上海因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组建的“因仑班”,就是引入企业资源;企业为竞赛双创联合工作室提供紧跟企业需求的创新创业项目;教师参与各班级、因仑班、竞赛双创联合工作室的指导工作,充分研究竞赛项目以及创新创业项目,在指导学生的同时获取由企业和赛题提供的技术资源,提高培训项目和企业需求的契合度,师生共同孵化创新创业成果,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

  但是,因仑班不是学校正规建制的行政班,也不同于常见的企业订单班。它是一种利用课余时间实施班级活动的,融合了信息类多种专业学生的企业班级。

 

  因仑班的大部分教学资源由企业提供,采取线上学习,线下实践的方式开展专业技能学习活动;班级的管理采用学生自主管理,企业提供管理平台和班费支持,指导教师进行专业引导的粗放型管理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由企业提供的教学资源,涵盖了电子信息类各专业的典型技能课程,这为学生跨专业的学习提供了资源保障。

  此外,学生之间采用学生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跨专业融合导生制度,提升教和学双方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企业有专人对因仑班进行日常管理,定期召开网上班会,监督班费开销情况,并组织每学期的班级考核。学生还可以将实践作品展示制作成视频材料上传班级网站,既可以获取公司提供的项目奖金,也可以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  
 

大数据时代

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信息化人才

  网络的普及加剧了商业数据的爆炸式增长,云计算、物联网等概念的热度还未减弱,大数据时代已席卷而来。

未来,将是从数据中“钻取石油、开采黄金”的时代,这需要信息类专业人才具备多方面的数据分析技能和信息决策支持理论的培养。

  学校与企业联手打造的竞赛联合工作室,以竞赛项目为驱动、创新创业为目标、以多专业融合为特色,是学生、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协同发展的新型创新创业团队,旨在打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信息化人才。

 

  在“因仑班”和“竞赛双创联合工作室”选拔优秀学生成为“导生”,通过导生对其他学生进行跨专业的引导和示范,将教育从教室与实训室拓展为全天候交流与学习,将单一专业的学习拓展为跨专业的混合制学习,实现双方共同进步。

  通过2012年至2013年的理论研究和2014年以来在信息类五个专业中的实践,“赛创一体”人才培养机制取得了优异的应用效果。因仑班和竞赛双创联合工作室培养了一批创新意识强,专业技能过硬的人才,通过导生制的实施,带动了更多学生努力提升职业技能,积极参与创新创业项目。

  其中,竞赛双创联合工作室师生创新创业成果显著。其中师生创新成果折卡通项目成功推广到云南、贵州市场,销售额达 3000 万元以上;毕业生在工作室孵化的吉利广告传媒已形成年收入数百万元的规模。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与上海因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校企全程协同共建信息类多专业融合的“因仑班‛以及“赛创一体”的“竞赛双创联合工作室”。这种以竞赛项目为载体的创新能力培养机制,在重庆市乃至全国其他地区的高职院校产生了广泛影响。本成果得到兄弟院校师生、行业企业专家和社会广泛认可与好评。